加入會員
線上諮詢
查詢掛號
聯絡我們
常見問題
FAQ
提供您正確的衛教資訊,但此無法提供任何醫療行為和取代醫師當面診斷,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,請您盡速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!
貼心提醒! 您可以先來電掛號
或利用本站網路掛號系統,以免久候
常見問題
The most professional medical team to take care of people's health
目前位置:
首頁
> 常見問題
鼻炎、鼻竇炎 (Rhinitis and Sinusitis )
關於鼻部方面的問題,最多人問到鼻炎和鼻竇炎有什麼不同?
竇的意思指的是空腔,像
鼻竇的位置主要在面頰骨裡面和眉間骨內的位置,剛好在鼻腔的周圍
。而
鼻腔則單純指從鼻孔一直到喉嚨這個呼吸通道而已
。剛開始的感冒都是鼻炎而已,但因為鼻竇都有開口在鼻腔,所以鼻腔的發炎若是嚴重,很容易波及鼻竇,引起鼻竇炎。加上鼻竇的開口若是阻塞,分泌物無法適時由鼻腔排出,那就會如同排水溝阻塞一樣,髒的分泌物都留在鼻竇內愈積愈多而化膿;結果化膿發炎使開口更腫脹,膿液更排不出來,如此惡性循環。所以耳鼻喉科醫師要做的,就是觀察鼻竇在鼻腔通道的情況,可以給予局部噴藥或抽吸方式,使得腫脹消褪,此時再加上藥物治療效果才會更好。
腸病毒的典型症狀
腸病毒容易在人發生症狀,它的潛伏期約有3-5天,對於大小孩及大人來說,多數都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而已,此病容易好發在5歲以下的小孩,在臨床表現上我們可以歸納為二種常見病症:
1.
手足口病:
臨床上有突發性發燒、口腔黏膜、舌頭、牙齦及嘴唇會出現水泡狀或潰瘍,由於潰瘍破洞的疼痛,容易引起小朋友的厭食及流口水,它的特殊疹子大多分佈在手掌、腳掌、膝蓋附近,甚至有些人臀部也有發現這種疹子,這疹子的特徵是不痛、不癢、不結痂,呈現淡紅色斑疹,中間有小水泡的形成;腸病毒71型通常以此種方式呈現。
2.
咽峽炎:
臨床特徵為突發性發燒,在咽喉處(口腔後半部)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由於潰瘍疼痛,也會造成小朋友厭食及流口水,至於其他的部位,並沒有皮膚疹子的產生。
一但感染到腸病毒了,家長也不必過度恐慌,如果小孩子的活動力不錯,精神狀況尚佳,較可以放心觀察,只要病程一過皆可痊癒。至於重症病患,會有重症的前驅期表現,只要對腸病毒多加瞭解及確實做好防範,勤加洗手,就可以把腸病毒的威脅降到最低。
腸病毒是什麼?
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這些病毒都可以經由腸道繁殖引起感染,因此把它命名為腸病毒;台灣曾在1988年引起腸病毒的大流行造成了大恐慌,所以才逐漸被重視;腸病毒可以分為克沙奇病毒、依科病毒、小兒麻痺病毒及其他腸病毒一共有60幾種之多,其中尤其以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最常被提起。 這種遍佈於全世界的傳染性病毒,經常於
夏季或初秋時流行
,台灣全年皆有病例發生,但仍然以夏季居多,大多是經由飛沫,接觸及糞口傳染,尤其是幼兒的帶毛玩具(絨毛玩偶
)
。腸病毒的傳染力開始於發病的前二天及發病後的一星期之內,在家庭裡及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別容易造成傳染。
腸病毒潛伏期約有3-5天,臨床表現多數無症狀或輕微,發病之後的
典型症狀表現出口腔有小水泡、潰瘍以及手掌、腳掌、膝蓋、臀部有獨特的疹子,可能會合併發燒;病程約7-10天
,少數嚴重的個案會侵犯腦部、心臟,才有危險性及死亡率,尤其是小小孩應要特別注意。在診斷上以實驗室檢查可以確定是那一型的腸病毒感染,但對於治療上沒有幫助,最主要診斷還是以臨床症狀的表現為主,是否正在流行期或是家中、學校是否有腸病毒的案例。腸病毒
治療上通常建議以流質、冰涼性的食物讓病人容易飲用為主,多休息及適當的隔離,亦是不可或缺。
在台灣每年皆有腸病毒的流行亦有死亡病例的報導,容易造成家屬的恐慌及認知的錯誤,其實不是每一種腸病毒的感染都會造成重症,也並非完全不能預防,以下列出幾點
預防方法供大家參考
:
1.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外,沒有疫苗可供預防。
2.請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。
3.家中如有病患,症狀輕微者,請在家隔離,以免傳染他人。並請多休息,適當補充水份。
4.加強個人衛生,請常洗手。
5.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。
6.如有學童罹病,應建議請家長予以請假暫勿上課,以免傳染其他學童。
7.增強個人之免疫力,平常多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及運動。
8.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玫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,但孕婦須避免感染,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
新生兒。最好預防腸病毒的方法是徹底洗手,洗手時要遵守的五個步驟是:洗、搓、沖、捧、
擦,尤其是「搓」的步驟要做的確實,也就是雙手(手掌、手背、手指)要確實用力交互摩擦,
才可以達到確實洗手的效果。
一有明顯症狀發生時,應儘速就醫,追蹤病情;民眾對腸病毒有所認知,才能對腸病毒的恐懼降到最低。
造成小兒中耳炎的致病原理
小兒中耳積水是一個常見的門診問題,大多是由於急性中耳炎之後所引發的,另外有一部份是由於構造方面的異常,例如:唇顎裂、呼吸道纖毛擺動異常、耳咽管功能不佳或增殖體肥大等,也容易造成中耳發炎而形成積水。
小兒中耳發炎
好發的年紀是6個月到6歲,尤其以3-5歲最常見,好發的季節也以秋冬感冒流行期發生率較高
,至於中耳積水大多是中耳發炎之後所連帶產生的,但並不是每一位兒童中耳炎後一定會有明顯的積水,有些急性期處理控制得宜就無此副作用產生。
為何小兒較容易引起中耳發炎,除了免疫功能尚未成熟,再加上他們的耳咽管較直、較平、較短,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入。而其內的纖毛組織也不夠成熟,使得排除異物的功能不足,又因為感冒之後鼻咽腔的分泌物過多容易逆流到中耳。若是本身構造有問題,如唇顎裂、顱顏構造畸形或增殖體過度增生肥厚也會阻塞耳咽管通道,進而易有細菌的感染而造成中耳的發炎。
小兒急性中耳發炎常見的症狀有發燒、耳朵痛,小小孩尚不會表達可能會以煩躁不安或用手抓耳朵來表現,在治療上一定要趕緊確定診斷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,而且治療的時間也要足夠才不致於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,之後也要追蹤耳朵有無積水及聽力方面的障礙,以免影響其正常發展。
何為中耳炎?
小朋友另一個惱人的問題就是中耳炎,家裡有小孩的父母,幾乎都聽過這個病名。急性中耳炎大多伴隨感冒、鼻炎一起發作,尤其是小朋友,大人比較少見。原因是小朋友的耳咽管(中耳通到鼻部後端、喉嚨上端的管子)特別通暢,所以罹患鼻炎又有濃鼻涕的小朋友,很容易在擤鼻涕或鼻涕倒流時,讓細菌或膿液流到中耳及耳咽管,引起中耳及耳咽管的發炎。
中耳炎有一特性就是非常痛,而且容易引起發燒;有時發炎的程度比較輕微,會有脹痛、耳朵塞住的感覺
;較小不會講話的孩子,就會用手抓耳朵、揉耳朵來表現其不舒服。急性中耳炎若好好處理一般都會治癒,不過耳咽管未達成人的標準前,中耳炎再發的機會蠻大的。
中耳炎易伴隨中耳積水的後遺症。 中耳積水不是指洗澡水或外界的水流進耳內,而是因為耳咽管發炎以後功能變差,無法發揮通氣的功能,中耳腔呈現負壓狀態時,組織會分泌出液體。中耳腔發炎也會刺激組織液體分泌,這些液體會阻礙聽力的傳導,耳朵會有好像塞了什麼東西,或是被一層膜隔住的感覺。 中耳積水在給予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自動消失,但也有部分的病人無法自癒,需要一段積極的治療。若兩側中耳皆有積水的狀況,更會影響聽力、阻礙學習發展,所以這時醫生會建議父母放置中耳通氣管──
一個代替耳咽管功能的管子:我們先在小病人耳膜上切一個小洞,吸出中耳的液體後,再擺入管子箝在耳膜上,有引流液體和中耳通氣的功能,管子在一定時間後會自行排出
。
許多家長聽到耳膜要切一個洞就非常不能接受,因為在許多人的觀念裡,耳膜是聽覺中非常重要的器官,耳膜破了就聽不見聲音了。 其實不然,我們在耳膜上切一個洞,吸出液體,就是為了要使聽力進步,非但不會破壞聽力,還可改善聽力,而且可以防止中耳積水引起的後遺症。耳膜在聽力方面其實只扮演少部分角色,更重要的是中耳的聽小骨、內耳的耳蝸及聽神經,若僅是耳膜切開是不會影響聽力的。 中耳炎、鼻竇炎和鼻塞等對發育中的兒童都有嚴重的傷害。中耳炎後若有中耳積水症狀可能會阻礙聽力;聽力不佳,學習接受度就不好,與人溝通也會有困難,增加小朋友學習時的挫折感。鼻塞也會嚴重影響學習,鼻子因有太多的交感、副交感神經,及一般感覺神經的分佈,使得鼻充血的脹痛特別難受,導致小朋友常無法專心。這些疾病都降低小朋友學習的競爭力,老師、父母若不瞭解,反而苛責小朋友的不專心,更會加重其心理的傷害,使得這樣的小朋友易發展出內向、自卑的性格。所以家長或老師若遇見學習有困難的小朋友,應該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,並及早做治療。
1
2
我們已不再支援IE6以下版本瀏覽器。
您可點選下列圖示進行各瀏覽器版本升級。
Chrome 18.0+
Firefox 11+
Safari 5+
Opera 11+
Internet Explorer 8+